法官办的不仅是案件
更是别人的人生
用“小案件”讲好“大道理”
从“小切口”释放“大能量”
感受法官办案背后的故事
倾听法官办案中的所思所感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升昌人民法庭
倾听负责人刘新荣的故事
升昌人民法庭负责人 刘新荣
走进办公室刚刚换完制服,书记员站在门口说有个案件的当事人要见我,老张满脸堆笑地从书记员身后走出来,真诚地对我说,“谢谢刘法官,把我们心里的疙瘩解开了!我代表全家人感谢你……”送走老张,我又回想起了那个“普通”的案件。
老张带着一纸诉状走进法庭,“我要告梁某夫妇及担保人王某还我钱”,他愤怒又委屈的倾诉着。在工作人员的安抚和帮助下,老张顺利地办好了立案手续。阅卷时我了解到,原、被告本是相交多年的好友,2022至2023年间,梁某夫妇因养殖耕种急需资金,老张慷慨地借了他们7.7万元,约定了还款期限并由梁某的母亲王某作为担保人,可还款期限到了,这笔钱却迟迟未能归还,曾经的老友也因此反目。
原本“普通”的民间借贷案件,却有两个难题就摆在了眼前。“送达难”——老张在立案时填写的被告住址仅写了“某村”,未标注具体门牌号,村里路况复杂,多次电话联系未接通;“追责难”——老张提供的证据显示,担保人王某年事已高且正处重病治疗期,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维系基本生活,若执意将她列为被告追责,可能让老人本就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更会彻底激化双方的对立情绪。
我带领团队首先攻克“送达难”的问题,车辆驶出村镇,转入乡间土路,导航地图上没有了文字,我们依靠零星的路人指点和当事人的片段描述,终于找到了一处孤零零地立着的农房——梁某的家。
“追责难”的问题不能一判了之,我决定先组织调解。第一次调解时,老张情绪激动:“我是体谅他们急用钱才借的,我现在也有难处,他们拖着不还,我实在没办法才来起诉。”梁某低着头反复念叨:“不是不想还,真的遇到难处了,养殖亏损严重,实在拿不出钱。”“你也体谅体谅我呗!”老张大喊起来。
眼看法庭“硝烟弥漫”,我决定先暂停调解,单独与老张沟通。我拿出王某的病历资料送到他手里:“你看看,这是王某的病历,你管她叫王姨吧,她的身体状况如果收到了你的起诉状,心理和身体都会受到打击吧,咱们的目的是要回借款,再添新的矛盾你也于心不忍,是不?”老张叹了口气说:“刘法官,我也不是铁石心肠,王姨的情况我了解,钱我需要,但不能让老人跟着遭罪,我同意放弃对她的追偿。”看到老张情绪缓和了些,我又找到梁某夫妇,严肃地告知他们:“你和老张这么多年的朋友,你们难的时候出手相助,现在他有难处了,不能逃避责任,得拿出解决办法!”
接下来的几天,我多次电话联系双方,一边安抚老张的情绪,一边督促梁某核算家庭收支,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终于在一个工作日的早上,我接到了梁某的电话,“我分4期还款行么……”我将通话内容第一时间反馈给老张,老张松了口气说:“行,刘法官,他们也不容易,这也能解了我得燃眉之急了。”签调解书的那一刻,梁某紧紧握着老张的手说:“兄弟,对不起,谢谢你能体谅我,改天来我家咱俩喝点。”
面对老张的感谢,我深刻地体会到,司法的正义,不仅体现在一纸判决上,更体现在对当事人处境的共情与关怀中。“如我在诉”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儿,多一点耐心沟通,多一份人文关怀,让剑拔弩张的对立转化为握手言和的温情,这就是基层法官工作中最动人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