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全市法院新闻

双法青年说丨李婧:基层淬炼强本领 司法为民守初心

发布时间:2025-06-11 16:31:50



在法院这片充满责任与使命的热土上,青年干警既是法治建设的生力军,也是公平正义的追光者。翻开案卷,是抽丝剥茧探寻真相的专注;敲响法槌,是捍卫法律尊严的坚定。为展现青年干警在法治道路上的探索与坚守,双鸭山中院开设“双法青年说”专栏,以文字为媒,记录青年干警奋斗足迹,展现新时代法院人的风采,汇聚青春智慧,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共同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法院人,让青春在守护公平正义的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

1.jpg 

△双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 庭长 李婧

挂职尖山区人民法院副院长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临近尾声时回望,这段经历恰似一场深刻的法治实践课,让我的法官职业生涯熠熠生辉。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更让我对“抓前端、治未病”理念有了更立体的认知,深刻领悟到基层司法工作如何成为化解群众难题、守护社会和谐的关键防线。

融贯法理情护民生

尖山区法院面临案件数量庞大、类型繁杂的严峻挑战,不仅要处理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更需厘清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与社会关系。这里的每一起案件,看似平凡琐碎,实则关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居民的日常起居、社区的安定祥和,到小微企业的存续发展,都与之紧密相连。由于矛盾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当事人情绪极易激化,案件化解工作困难重重。而案件办理的质量与效率,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真切感受到尖山区法院在维护公平正义道路上的坚定信念与艰辛付出。

面对压力,一线法官们始终秉持“法理情”融合的理念,以法律为依据明辨是非、平息纷争,用司法温度抚慰人心、化解矛盾。他们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在法律规定与情理考量之间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因为法官们深知,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承载着当事人家庭的悲欢离合,每一次裁判都可能改变当事人的人生轨迹。所以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他们既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确保裁判结果的合法公正,又注重倾听当事人诉求,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用司法的温暖化解矛盾,传递法治的温度。

锤炼基层治理“绣花功夫”

挂职经历让我对基层法院工作的艰巨性有了深刻认知,目睹了法官们在案件处理中遭遇的挑战。单纯作出判决或许能实现“案结”,但难以真正做到“事了人和”,让矛盾彻底消弭。这警示我们,必须打破“闭门断案、脱离实际”的传统办案模式,以“绣花功夫”深耕基层治理:首先,培养深度倾听与共情的能力是化解矛盾的基础。只有设身处地理解群众情绪,才能消解当事人心中的怨气。其次,要锤炼精准沟通与释法能力,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群众听得明白、信服认可。再者,需强化协同联动的工作能力,主动与街道、社区、派出所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构建多元解纷体系。最后,精准识别矛盾核心、直击问题要害的能力至关重要,这是实现“事了政通人和”的关键所在。唯有走出审判法庭,深入社区网格,亲临纠纷现场,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挖掘矛盾根源,通过面对面沟通把握群众真实诉求,才能从琐碎繁杂的纠纷中理清头绪。以兼具权威与温度的司法服务,将公平正义送到群众身边,推动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联合化解”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线解纷传递司法温情

在尖山区法院,基层司法的“考场”就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里。社区活动室、物业办公室,甚至是矛盾发生的第一现场,都成为了法官辨法析理、倾听民声的生动课堂。面对邻里间因房屋漏水、噪音扰民、车位争夺等家长里短引发的纠纷,法官们迅速转换角色,既要化身公正严明的裁判者,更要成为耐心细致的“调和剂”。他们走进居民楼院,用朴实亲切的话语消融对立情绪,在实地勘察、还原真相的过程中,架起当事人沟通的桥梁。当处理关乎小微企业生存的合同纠纷,或是涉及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案件时,法官们又化身为专业的“平衡者”。他们以严谨的法律思维厘清权利义务关系,同时秉持“促发展、保民生”的理念,从大局出发,在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每一次在狭窄楼道里的耐心倾听,每一句饱含理解的暖心劝导,都在点滴间传递着司法的温度。只有将刚正的法律条文与鲜活的生活情理深度交融,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才能在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中,交出一份既有法律力度、又饱含司法温度的满意答卷。

尖山区法院干警展现出的敬业精神、务实作风和为民情怀,让我深受教育和触动。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进一步坚定了我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理想信念。

作为挂职副院长,这段在一线的宝贵经历,将永远激励着我在法治道路上坚定前行。未来,我将继续秉持司法为民初心,把在挂职期间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关闭窗口